《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后太祖(此指努爾哈赤)從虎攔哈達(呼蘭哈達)南崗,移于黑禿阿喇處,筑城居住,宰牛羊三次,犒勞夫役。” 最早知道努爾哈赤從碩里阿拉向赫圖阿拉搬遷情況的是李朝諜報人員。平安道觀察使向國王馳啟曰:“近來老酋(指努爾哈赤)動靜,多般訪問,則皆言老酋舊城向北七里許改筑新城,曾所卜地,多聚木石,今則老酋帶壯軍三百余名,移駐新城,廬舍盡造,而城柵時未排立。”這是朝鮮《李朝宣祖實錄》卷二十一,宣祖三十六年八月辛卯條的記載,宣祖三十六年為萬歷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 呼蘭哈達南崗碩里阿拉城,城北距赫圖阿拉三千多米,努爾哈赤起兵后的第五年即萬歷十五年(1587年),于虎攔哈達南崗筑城三層,啟建樓臺,定國政。兩年后的萬歷十七年,明廷授努爾哈赤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又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李朝人還探得說努爾哈赤在碩里阿拉“自中稱王”。然而努爾哈赤在碩里阿拉順風順水居住了十六年個年頭之后,卻決定遷居到離碩里阿拉僅僅三千多米遠的赫圖阿拉。從一座城池遷到相距并不遠的另一座城池,這是為什么呢? 遷徙的原因,有學者認為,一是碩里阿拉缺水——“城中泉井僅四、五處,而源流不長,故城之人,伐冰于川,擔曳輸入,朝夕不絕”(《建州紀程圖記》);二是地狹窄——三面環山,一面阻河,前無開闊之野,后無遼闊腹地;三是山崗高峻——在軍事上,雖有利于出攻,卻不利于入守,且不宜向四面發展”。 我們認為,遷于赫圖阿拉城的原因,主要有兩條,其一,誠如有學者所說,碩里阿拉城內用水十分不便,特別是內城,地處高阜,打井很難,運水費力;其二是外城與內城里邊,溝壑縱橫,嶇崎不平,往來交通,甚為困難。為解決這兩大問題,努爾哈赤選擇了地勢相對平闊,水用比較方便的赫圖阿拉,增修擴建,遷去居住。碩里阿拉與赫圖阿拉相距邇近,所謂因碩里阿拉“無遼闊腹地”“不宜向四周發展”故而遷離等說法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
原載:《走進赫圖阿拉——大金第一都歷史答問》 |